1,這本書的書名,一開始並不是《五歲時我殺了自己》?
──沒錯。它第一次是在1981年,以《小波》這個書名在美國發行。當時讀者的反應雖然不錯,但一直以來卻被當作青少年小說看待,我想可能是因為這個書名的關係。後來它被譯成法文版,書名改為《五歲時,我殺了自己》,竟然在書市反應出奇的好,有一個誇張的說法,是讀者年齡層涵蓋了「9至99歲」。總之,這一切都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 
2,就如你所知,大家給它相當高的讚譽,並把它比作跟《小王子》、《麥田捕手》這兩本經典一樣,對於這點,你的看法如何?
──我認為無論是《小王子》、《麥田捕手》或是《五歲時,我殺了自己》,這三部作品的主角都各有其特質,都是獨一無二的,但如果要說其相同性,那就是他們都多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,但又無力抵抗。而這個,是許多孩子們的處境。或者反過來說,就連我們大人,不也時常陷於此等境地裡?
 
3, 你怎麼看待小說主角,波登,這個八歲的孩子?
──波登,他在大人眼中是行為偏差、不正常的小孩,但對他來說,沒有哪個行為是正常或不正常,他只是個單純的孩子。他有很多行為來自於需要被瞭解的動機,這卻是思考複雜的大人無法看到的部分。因此,他和那些大人之間一直存在著很大的隔閡,大人的話語在他聽來,就如同另一個星球的語言。
 
4, 你是否常被問到,既然已是臨床心理醫生,又如何成為小丑?
──在1970年,我還在密西根大學就讀時,我就和當時崇尚嬉皮生活的人一樣,想要到處流浪。於是,我和一群人搭車、拿著吉他,想要就這麼彈啊唱啊去到遠方......但事實上,我們沒去到遠方......後來,我又想加入馬戲團,跟團到處跑。那時有個巴南馬戲團,想要從學院招收第一批小丑,我被錄取了。不過接獲這消息的同時,我把長髮剪了,正準備跟著一位道教師父坐上前往中國的商船,準備過一段行船的日子。
就在同一個星期裡,兩個抉擇就這麼一起出現,我就變得要選擇:到底要做小丑,還是做水手。結果,我害怕會遇到船難......
 
5, 對你而言,小丑是什麼?
──我覺得,小丑就是一種看起來稀奇古怪的人物。他沒有過去,沒有未來;你不知道他從哪裡來,也不知道他要去哪裡。他只存在於表演的這段時間。而他,也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讓人笑。剛開始扮小丑時,我大多時候都是讓人哭,因為這對我也是一種心理治療,我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想著失戀的難過,卻不會被任何人發現。不過,現在我會希望觀眾看我表演是一路笑到底。觀眾會笑,是他們感覺很好,不是嗎?所以,我越惹他們笑,我對自己就越感到驕傲。
 
6, 你的工作似乎都不脫離小孩:演小丑給孩童看,「自閉症孩童」的臨床心理醫師,寫的小說也幾乎跟孩童有關......這一切,你會認為只是機緣嗎?
──可以說是巧合,但是我每一個角色身分的成立,卻又都是經過選擇。曾有人說,我一定是相當喜歡小孩,才會從事跟小孩相關的工作。這一點,我不認為。當然,有些小孩真的很討人喜歡,但在我生活裡的大多數孩子,卻都像不定時炸彈一樣,常會做出很可怕的行為......而看著他們時,我當然也會想到自己,想到在心理研究上有提及,「五歲」是決定人格特質的年紀。我會看著我五歲的相片,那也一直是我認識的自己。我想到,自己現在看待世界的眼光似乎和五歲時一樣,沒有改變。我還是一樣,喜歡在沒人看到時摸東摸西,喜歡聞這個聞那個,很多行為舉止其實和孩子沒有兩樣。我真正的行為其實不符合我外表的樣子......或許也因為如此,在我面對自閉症的患者時,我很清楚他們的心理狀態:他們一直都是長不大的孩子......
 
7,我們是不是可以回過頭來說:因為你有這層認知,所以在你的小說裡,大多會出現一些反抗社會、憤怒而叛逆的孩子......
──其實我並沒有特別想傳達這樣的訊息。我只關心小說的風格和形式,以及語言,而人格特質倒還是其次。很多時候,情緒是來自於角色的生活背景。就像另一個我──小丑布弗──他也有自己的情緒及心理狀態。
 
8, 波登這個角色,是真的曾經出現在你的生活或工作經驗裡嗎?或說,你能夠這麼精準的抓住這個小孩的口吻與心理狀態,在小說裡對於那些「不正常的孩子」有這麼深刻的著墨,是跟你的工作有關嗎?
──我現在的工作,有一部分是自閉兒的臨床醫生。但是,跟小孩的接觸卻在更早。我念大學時,就曾經在一家大醫院打工,工作內容就是協助肌肉萎縮的孩童,我後來也接觸過患精神疾病、身心障礙的孩子......尤其到了1974年,我很清楚記得自己所協助的智障兒,他們真的相當善良,也是在那時候,我決定了自己未來的工作......然後,我遇見了自閉兒,並且在這個領域裡確定了方向。
不過,在寫這本書時,我的確是想做一個文學性質的實驗,我想試看自己能否完全以一個八歲孩子的聲音來說這個故事,以他的高度來仰望大人的世界。至於波登這個角色,是很多孩子的綜合體,而在這本書出版之後,他已是真實存在於我們生活裡的孩子,一個讓我很珍惜的孩子。
 
作者簡介
霍華.布登(Howard Buten
1950年出生於美國底特律。他出版過七本小說,本身除了作家身分,也是臨床心理學家,以研究自閉兒的專業聞名美國和歐洲。此外,他也以扮演小丑,為自閉兒進行治療,並以「小丑布弗」為名,在歐、美、日等世界各地進行表演。
此書是霍華.布登最著名的小說,全書以八歲男孩的口吻,描寫出一個不被成人理解,始終遭到扭曲的孩童心靈世界。故事相當感人,在1981年於美國首次以《小波》為名出版時,雖獲得不錯的迴響,也創下不錯的銷售成績,但都還不如後來於1987年在法國以《五歲時,我殺了自己》為名問世的版本。
霍華.布登以此書在法國一炮而紅,並以驚人的銷量穩坐法國書市,出版至今三十年來,這部小說因為內容太令人震撼,持續受到討論,它所累積的讀者群已涵蓋各個年齡層。在法國讀者眼中,它與經典文學名著《小王子》具有同等地位,並推崇它為法國版的《麥田捕手》。
這部作品不止被搬上大銀幕,多次被改編成舞台劇,在法國累積銷售超過數百萬冊,更博得「每十個法國人,就有一人讀過此書」的美名。霍華.布登以這部令人動容的作品,撫慰了無數名讀者,法國人視他為「最喜愛的當代作家」,而他的文學成就,更讓他獲頒法國最高文學榮耀「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」。
現今,霍華除了寫作之外,仍然從事心理醫生的工作,並繼續以「小丑布弗」穿梭在各地劇場。他分別住在巴黎和紐約兩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